2008年2月26日 星期二

[書籍]聽損兒童聽覺技巧訓練課程

0 意見


書名:聽損兒童聽覺技巧訓練課程
作/譯者:管美玲編著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19
ISBN:9789861910390
頁數:152
開數:菊8K
重量:670
售價:NT :300


內容介紹:

聽損兒童的口語教學法,在十九世紀後半葉盛行,但不包括聽覺技巧訓練。直至二十世紀後半葉,由於科技與教育的進步,才了解聽覺技巧訓練能增進聽知覺理解能力,並促進說話和學業的發展,爾後成為口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課程。

然而,國內的聽覺訓練課程多以國外教材翻譯而成,有些教材提綱挈領的陳述;有些教材結構鬆散;更重要的是語言文化的差異。有鑒於此,本書採用Auditory Skills Program的架構,針對三歲以上聽損兒童擬定課程。
  
本書內容包含聽覺能力測驗與聽覺技巧訓練課程兩大部分,依據華語特性,修改原架構中語言上的差異,並增加活動設計說明,可謂結合理論、實務與本土的需求。希望在觀念上有所釐清,使訓練者能正確運用。

本書目錄 :

第一篇 本書概論
第二篇 施測與上課注意事項
第三篇 能力測驗
  • 能力測驗說明
  • 能力測驗流程圖
  • 能力測驗內容
第四篇 聽覺技巧訓練課程
  • 聽覺技巧訓練課程說明
  • 聽覺技巧訓練課程架構圖
  • 聽覺技巧訓練課程綱要
  • 語音察覺章
  • 聽理解章──記憶與順序


本書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78036

本書在心理出版社網站的連結:
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products_id=872

[書籍]失聰者-心理、教育及社會轉變中的觀點

1 意見



書名:失聰者-心理、教育及社會轉變中的觀點
作/譯者:J. F. Andrews、I. W. Leigh、M. T. Weiner著;陳小娟、邢敏華譯
出版社:心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29
ISBN:9789861910666
頁數:400
開數:18
重量:590
售價:NT :450


內容介紹:

本書的三位原作者(兩位聾人與一位健聽者)透過多年的研究與自身的經驗,寫下了他們對聾(失聰、聽損、重聽)的了解。國內未曾有任何一本書如此深入探討聾人在心理、社會與教育方面的議題,相信這本書會提供讀者對聽損族群有更廣闊的視野。

閱讀本書,焦慮的父母會因為從書中得到的正確訊息而減少不安。在失聰被診斷確定後,生活仍是完整的,但是父母和其他人,需要時間去了解這個事實。

閱讀本書,教師得以更進一步思索,究竟自己是基於何種哲學思維而採取某種方法教聽力損失學生語言。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其答案最終是決定在成年失聰者本身。教育者必須了解他們在家裡、工作、家庭與朋友之間,如何使用語言。

閱讀本書,社會大眾得以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聽損族群。近來有越來越多的文獻將失聰視為一種社會文化模式,反映出看待失聰為一種生活的不同情感和觀點。

本書目錄 :

第一章 失聰者與心理學的歷史觀點(1950年迄今)
  • 本章目標
  • 心理學與失聰者
  • 上半個世紀
  • 心理學家與教育政策
  • 專業訓練
  • 專業協會
  • 精神病學與心理衛生
  • 聾文化
  • 結論
第二章 聽損族群:一個多樣化的實體
  • 本章目標
  • 失聰者
  • 人口統計
  • 不同觀點的標籤
  • 兩種模式
  • 信念系統
  • 聾人文化:人類學的觀點
  • 價值觀和習俗
  • 聽損族群的成員
  • 聾人文化的傳承
  • 聽損族群
  • 結論
第三章 一切從何處開始?
  • 本章目標
  • 聽力損失的原因
  • 失聰的診斷
  • 結論
  • 附錄:基礎聰力學
  • 第四章 語言、認知與心智
  • 本章目標
  • 早期手勢動作的根源
  • 美國手語和英語結構的比較
  • 語言的途徑
  • 關鍵期
  • 大腦與環境
  • 雙語論、智力與思考
  • 學習如何思考、記憶與學習
  • 將認知能力轉為學業學習
  • 結論
第五章 從溝通到語言到讀寫能力
  • 本章目標
  • 第一次會話
  • 閱讀歷程
  • 社會文化的歷程
  • 結論
第六章 教育觀點
  • 本章目標
  • 安置的議題
  • 身心障礙者教育法案
  • 學校的安置
  • 教育測驗的運用
  • 多文化議題
  • 教師訓練的議題
  • 國際上的啟聰教育
  • 失聰與重聽孩童的權益法案
  • 結論
第七章 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的方法:社會文化的觀點
  • 本章目標
  • 溝通能力
  • 單語的方法
  • 語言的混用
  • 雙語法
  • 結論
第八章 童年時期的心理議題
  • 本章目標
  • 親子關係
  • 依附感
  • 早期療育課程
  • 兒童發展與失聰
  • 兒童心理病理學
  • 虐待孩童及其後果
  • 治療課程
  • 失聰兒童的心理評量
  • 結論
第九章 成年失聰者:心理學觀點
  • 本章目標
  • 正向心理學和正向健康
  • 成年失聰者:心理學觀點
  • 成年失聰者的心理評量
  • 精神病理學
  • 結論
第十章 成年失聰者:社會學觀點
  • 本章目標
  • 聽損族群的社會學觀點
  • 我們要聾人校長學運及其對聽損族群的影響
  • 失聰者組織
  • 健康照顧的問題
  • 職場的世界
  • 法律問題
  • 結論
第十一章 失聰者與聽人在不同情境中的關係
  • 本章目標
  • 「有趣」的態度
  • 觀念看法的影響
  • 身心障礙和失聰的意義
  • 另一個角度
  • 專業人士的態度
  • 壓迫
  • 健康的連結關係
  • 翻譯員的議題
  • 聽損族群的態度
  • 結論
第十二章 邁向未來
  • 心理衛生服務的進展
  • 美國手語
  • 聽損族群的轉變
  • 分子遺傳學和電子耳蝸的進展
  • 教育議題
  • 科技
  • 結論
本書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的連結: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87303

本書在心理出版社網站的連結:
http://www.psy.com.tw/product_desc.php?products_id=915

2008年2月25日 星期一

[新聞]紅酒、綠葉蔬菜 可防老化失聰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2006/05/31的民生報,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編譯錢基蓮/法新社巴黎電】

阿斯匹靈、紅酒、綠葉蔬菜,向來以有益心臟健康而著稱,如今又有新研究發現,它們也有助於延後老化所引起的失聰,同時可減輕強效抗生素和噪音造成的聽力損失。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從事抗氧化劑對內耳毛細胞(hair cell)作用的研究,結果發現,內耳的毛細胞對聽力非常重要。

夏赫特與同事做的研究發現,阿斯匹靈所含的抗氧化劑水楊酸鹽,會保護服用抗生素gentamicin的患者毛細胞。服用這支抗生素加一劑阿斯匹靈的患者,只有3%聽力受損。服用同一支抗生素加安慰劑者,有13%聽力受損。

抗氧化劑可預防細胞遭自由基破壞。紅酒和綠葉蔬菜、蘋果、綠茶及其他食物都含有抗氧化劑。儘管老鼠研究顯示,嚴格攝制老鼠飲食可預防聽力受損,但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從飲食攝取抗氧化劑(例如喝適量紅酒),可預防人類聽力受損。

夏赫特在《新科學家》期刊上說:「這一點尚無定論,但是增加綠葉蔬菜、紅酒或綠茶的攝取量絕對無害。」

[演講]2008/3/25 中國文字的系統 : 從象形指事字談起

0 意見

演講題目:中國文字的系統 : 從象形指事字談起

主講人:袁國華 博士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辦單位: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所

時間:2008/3/25 7:00PM

地點: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聽語所教室一 (台北市萬華區內江街八十九號文教大樓四樓)

PS:袁國華博士的簡歷(由此進入)

[研討會]2008/3/2 長庚紀念醫院-人工電子耳親子聯誼會暨特別講座

0 意見

一、時間:2008年3月2日(星期日)下午13:00 — 16:40

二、地點: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院區-兒童醫院12樓K棟第三會議廳

三、活動對象:
i.專題演講:不限(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ii.能力會考:六至十二歲人工電子耳學齡學童(不限電子耳植入醫院)

四、費用:免費參加

五、流程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12:30~13:00 報到
13:00~13:30 小朋友自我介紹 / 來賓致詞
13:40~15:10 學齡學童國語文、數學能力會考
13:40~15:10專題演講(師大特教系林寶貴教授)主題:學齡聽障學生的學習輔導
15:10~16:10 演講比賽(題目:我的學校生活)
15:40-16:10 專題演講(莊秀鳳語言治療師)主題:人工電子耳學齡兒童之構音異常初步分析
16:10-16:40 頒獎與講評
16:40~ 期待再相會

六、主辦單位:長庚紀念醫院耳鼻喉科部、社會服務處

七、協辦單位:科林聽力保健中心、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2008年2月21日 星期四

[論文]以響度模型發展助聽器之補償策略及其實踐

0 意見

研究生: 周洋銘
研究生(英文姓名): Yang-Ming Jhou
論文名稱: 以響度模型發展助聽器之補償策略及其實踐
英文論文名稱: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 of hearing-aid compensation strategy with loudness model
指導教授: 楊順聰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Shuenn-Tsong You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陽明大學 
系所名稱: 醫學工程研究所
學號: 39404024
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3
關鍵詞: 助聽器補償策略 ; 聽力損失 ; 非線性壓縮 ; 響度模型
英文關鍵詞: compensation strategy ; hearing loss ;
nonlinear compression ; loudness model


摘要
現今助聽器對聲音的補償,普遍都是將所有輸入之聲音直接提升至聽損者所可聽聞的音量;但此一處理會使較大的輸入聲音超出聽損者的聽覺動態範圍,因此必須利用壓縮的方式把增益過大的音量給壓回,以避免造成耳朵的不適或聽力二次傷害。

然而人耳對聲音訊號的處理乃是依據輸入訊號的大小,在瞬時給予適當之非線性增益,聲音輸入較小時會做較大增益之擴增性 (extension)處理,輸入較大則給予較少增益的處理。人類內耳對聲音訊號的處理顯然與助聽器的壓縮動作有所不同,因此以壓縮為基礎的補償策略,基本上無法使助聽器充分達到補償人耳聽力損失之效益。本研究就是希望能模擬人耳對聲音訊號的處理方式,以人類對響度的非線性感知建構出一個模型,以發展出更為自然的助聽器補償策略。

詳見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論文]個別量測真耳耦合器差值與測試音類型對於幼兒適宜感音級選配法助聽器驗證之影響

0 意見

研究生: 方峻賢
研究生(英文姓名): Chun-Hsien Fang
論文名稱: 個別量測真耳耦合器差值與測試音類型對於幼兒適宜感音級選配法助聽器驗證之影響
英文論文名稱: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ly measured real-ear-to-coupler difference and types of test signals on Desired Sensation Level method hearing aids verifi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指導教授: 楊義良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Edward Y. 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系所名稱: 聽語障礙科學研究所
學號: 664920141
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關鍵詞: 真耳耦合器差值 ; 測試音類型 ; 助聽器驗證 ; 適宜感音級助聽器選配法 ; 助聽器選配
英文關鍵詞: RECD ; test signal ; verification ; DSL method ;
hearing aids fitting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使用個別測得真耳耦合器差值以及使用不同類型的測試音對於幼兒適宜感音級選配法助聽器驗證的影響。

實驗一之受測對象為31名感音神經性聽損幼兒個案,年齡為0至7歲,以訂製型耳模個別量測真耳耦合器差值,計算其與海綿耳塞及訂製型耳模兩組真耳耦合器差值常模之間的差異,並計算三種不同聽損程度聽力圖,分別以個別量測與使用常模兩種方式所換算DSL 5長期平均語音頻譜放大後目標值的差異。實驗二以33個耳掛型助聽器為樣本,量測助聽器對於四種不同非語音測試音和數位錄製真實語音的輸出聲壓值差異,以及增益值差異。

研究結果顯示RECD的再測差異平均值接近0 dB,RECD的兩耳間差異平均值亦接近0 dB。個別測得真耳耦合器差值與DSL 5內建RECD常模,在高頻4000 Hz有-10至-15 dB的差異,其中個別測得RECD與訂製型耳模RECD常模的整體差異較小。由個別測得RECD及DSL 5內建RECD常模兩者換算所得的LTASS放大後目標值,在高頻4000和6000 Hz會有較大的差異,其中又以重度聽力損失個案的目標值換算差異較大。在測試音方面,使用純音來預估語音的放大後聲壓值,將會高估約10 至20 dB。pink noise在高頻2000和4000 Hz會高估語音的放大後聲壓值,digi ICRA則相反,會低估語音的放大後聲壓值。

在臨床嬰幼兒助聽器選配驗證過程中,量測RECD是一個重要的步驟,應該盡可能個別量測RECD,假使無法順利個別測得RECD,應選用訂製型耳模RECD常模。對於中耳功能正常且無外耳道畸形的個案,其任一耳測得的RECD可應用於對側耳,其驗證誤差會比使用常模要小。驗證助聽器時所使用的測試音是否具有語音頻譜加權,以及是否具有語音變動特性,皆會影響最後驗證的結果,以測試音放大後的聲壓值或者增益值為驗證目標,亦會影響驗證結果的判讀。不同的臨床選配單位在驗證助聽器時,需要將以上因素一併納入考量,以減少驗證結果的差異。

詳見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論文]聽覺障礙老人對助聽器輔助科技滿意度之研究-以2005年申請高雄縣社會福利補助個案為例

0 意見

研究生: 林文雄
研究生(英文姓名): Lin, Wen-Shung
論文名稱: 聽覺障礙老人對助聽器輔助科技滿意度之研究-以2005年申請高雄縣社會福利補助個案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 Satisfaction with Hearing Aids for the Elderly with Hearing Problems–An Example of Kaohsiung County
指導教授: 李孟芬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實踐大學 
系所名稱: 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
學號: M9498302
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0
關鍵詞: 聽覺障礙老人、助聽器、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服務輸送
英文關鍵詞: hearing impaired elder, hearing aid, Satisfaction of activity daily living(SADL), service delivering


摘要
本研究係針對高雄縣申請社會福利助聽器補助之聽覺障礙老人,探討其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服務滿意度(服務輸送、補助政策)及影響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之相關因素分析。研究對象為高雄縣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間申請助聽器補助之聽覺障礙老人,以普查方式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研究架構含自變項一:個人變項、自變項二:助聽器服務滿意度;依變項: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係採用美國「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量表」(Satisfaction of activity daily living, SADL)做計分研究;助聽器服務滿意度係採研究者自編之「助聽器服務輸送滿意度及社會福利補助政策滿意度合計十題題目」做為研究問卷。

助聽器服務輸送研究統計顯示,滿意度前三項分別為「對輔具資源中心承辦人員所提供的相關專業諮詢及態度的滿意度」、「對輔具資源中心提供之助聽器選配專業評估服務的滿意度」、「對鄉鎮公所承辦人員所提供諮詢服務的滿意度」;另在助聽器補助政策滿意度最低為「對助聽器的社會福利補助金額滿意度」。另在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研究顯示聽覺障礙老人在諸多助聽器相關議題中以「是否獲得助聽器」為最關心事件,並且對助聽器能降低重複問問題的次數與比起未使用助聽器時助聽器能幫助更聽懂別人說的話等項皆呈滿意的正向肯定。

在影響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之相關因素迴歸檢測分析顯示:一、旗山區聽覺障礙老人對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優於鳳山區老人;二、聽力殘障等級對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呈負相關;三、有經歷助聽器補助新制者會有較高的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四、每天使用助聽器時數低於1小時者較使用時數介於4-8小時者有較低的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五、在此次申請助聽器補助之前已有使用助聽器經驗者會有較高的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六、服務輸送滿意度愈高的聽覺障礙老人有較高的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七、居住在市鎮的聽覺障礙老人比起居住在鄉村的聽覺障礙老人有較高的助聽器日常使用滿意度。

依研究結果對助聽器服務提出以下建議:研究結果顯示助聽器穩定度並不理想,故建議廠商應再提升助聽器之品質與售後服務。另由於研究對象之教育程度為不識字與國小程度者就佔了90﹪,故輔具資源中心在提供助聽器服務時應考量聽覺障礙老人的特質與經濟能力,充分予以耐心的衛教解釋。並且對「助聽器補助新制度」將能提高未來助聽器使用滿意度予以正面鼓勵並延續該政策。

詳見國家圖書館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

2008年2月19日 星期二

[期刊目錄]2008年02月

9 意見

大家可以由此下載2008年02月的聽力科學相關期刊目錄:按此下載

如要認領期刊文章撰寫摘要,請直接對此文進行回應,告知認領人姓名與欲認領文章的編號與題目。如該篇文章已經被人認領,建議挑選其它未被認領的文章,以免重複發文。

[新聞]對老化持負面看法 聽力衰退比較快

0 意見

本新聞轉載自2006/05/31的民生報,如不同意轉載,請聯絡板主刪除此篇文章。

【編譯錢基蓮/路透紐約電】

對老化貼上負面標籤的老年人,聽力衰退速度可能會比較快。耶魯大學研究員對70~96歲的阿公和阿嬤做的一項研究顯示,為老年人貼上「衰弱」和「老態龍鍾」標籤的人,在三年內聽力衰退幅度較大。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樂薇說,這個關連和年齡、身體健康和憂鬱症皆無關,而且就連研究開始時聽力測驗得「滿分」的研究對象,也有這個作用。這顯示年齡的刻板印象可能影響老人家的感官知覺。


刻板印象可能從幾個方面影響老人家聽力,其中之一與壓力有關。樂薇說:「我們從其他研究中發現,對老化的負面印象會產生壓力。研究已發現,壓力也可能影響聽力。」

另一個可能性是,對老化持負面看法的人,可能預期自己的生理機能退化,這些預期有時就成為「自我應驗的預言」。認為聽力衰退在所難免的老人家,可能會在一發現聽力減退時,便尋求醫療。

這項研究發現是根據546人的資料進行,他們在研究開始、及三年後各做一次聽力篩檢。為評估研究對象是否對老化持負面印象,研究人員請他們用五句話形容老年人。

「有同情心」、「穿著得體」是正面的標籤,「彎腰駝背」、「衰弱」是負面標籤。整體而言,為老化貼上負面標籤的研究對象,在追蹤期間聽力退化的可能性較大。

樂薇指出,以前已有研究發現,在為年老貼上的標籤較少的文化中,與老化相關的聽力衰退比例較低。以對老年人持正面看法的復活節島為例,研究已發現,島上的老人聽力減退的程度,沒有離島到開發中國家居住的老人嚴重。

研究員指出,雖然這個現象被認為反映出已開發社會的噪音汙染嚴重,但也可能與這些文化對老化持悲觀的看法有關。

對這種負面的態度持疑,並多看看正面角色模型的老人家,可使大家對四周負面的年齡刻板印象視而不見。研究報告刊於「老年醫學期刊:心理科學」。

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摘要]Evaluation of the Desired Sensational Level [i/o] Algorithm for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The Acceptable Range for Amplified Conversational Speech

0 意見

撰稿人:張秀雯 (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聽力師)
審稿人: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文章出處:
篇名: Evaluation of the Desired Sensational Level [i/o] Algorithm for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 The Acceptable Range for Amplified Conversational Speech
作者:Jenstad L. M., et al
出處:Ear and Hearing, 28, 793-811
出版年份:2007

研究動機:
Desired Sensational Level (DSL) 的研究團隊一直以來致力於發展適合聽損嬰幼兒的助聽器補償處方,期能讓這些嬰幼兒在舒服的音量下完整接收環境中的語音,進而學習口語與外界溝通。在本篇文章中,研究者評估DSL [i/o]版助聽器補償處方在成年人聽損族群的適用性。本研究有二大目標:一是以主觀及客觀的方法,找出成人耳道內經擴音後的「最佳」(optimal)語音量。另一研究目標則是驗證DSL [i/o]所建議的助聽器補償處方是否落於成年人的最佳聆聽帶;是否需要進一步的修正;所需的修正量是否與聽損閾值及聽力圖形(audiometric configuration)有關。本研究假設實驗中所量測到的最佳頻率反應曲線應會低於DSL [i/o]所提出的建議值。


研究方法:
  • 受試者 – 23位習語後失聰的成年人(6男、17女;年齡介於58至83歲之間)。
  • 聽力損失程度 – 輕度至中重度感覺神經性聽力損失。
  • 助聽器 – Siemens Signia,助聽器內所有的語音處理功能均關閉。
  • 實驗流程 – 實驗分為兩階段。在第一階段中,受試者先接受完整的聽力評估、取耳型、RECD測量以及原有的助聽器聲電功能分析。在第二階段實驗正式進行。受試者以單耳聆聽的狀況(非測試耳以泡綿耳塞封住)接受測試。研究者先將DSL [i/o]原始的建議值分成低頻帶(315 ~ 1000 Hz)及高頻帶(1250 ~ 4000 Hz),分別上下調整4.5分貝,得到20種不同的頻率反應曲線(nominally different frequency responses)讓受試者依序聆聽。測試時研究者播放一段語音(The Rainbow passage)讓受試者聆聽前15秒的片段,接著請受試者填寫關於聲音響度及音質的量表。「最佳聲音響度範圍」定義為受試者聆聽後,圈選量表中「舒服的音量」或是前後二個等級。「最佳的音質」定義為受試者聆聽不同的助聽器設定後,在音質層面的所有給分經平均後與所有受試者中給予的最高分相比,應落於百分之十的範圍內。另外,研究者亦以子音辨識測驗(採用"Distinctive Features Differences Test, DFD")施測。最佳的表現界定為得分75%以上。
結論:
1. 在子音辨識測驗中,數種頻率反應曲線均可測得最佳的表現。
2. 受試者在所有的測量中,最佳的表現出現在低頻帶與高頻帶上下平均10分貝的範圍。
3. 最佳化頻率反應曲線的範圍大小與聽損程度、聽力圖形或先前的助聽器使用經驗無關。
4. 研究結果亦顯示不同的助聽器補償處方雖然建議不等的放大目標值,但均可能達到最佳的效果。因此,數個目標值可能會比單一目標值更合適於設定助聽器的頻率-增益特性(frequency-gain characteristics)。
5. 成年人的最佳助聽後頻率反應曲線可由 DSL [i/o]所提出的建議量來預估。語音清晰度、音質、聲音響度可經由調降總增益量(下修5分貝)及調降低頻帶增益量(下修5分貝)來達到最佳的效果。

未來研究:
1. 由受試者自由調整助聽器參數的狀況下進行實驗,以驗證實驗結果的再現性(repeatability)。
2. 實驗參與的受試者可延伸至重度或極重度的聽損族群,或是傳導性、混合性的聽損類型。
3. 納入兒童的受試者以檢視成人與兒童所需音量的差異處。
4. 在不同的輸入音量下,找出每種音量的最佳頻率反應曲線。

個人心得:
本篇文章報導DSL研究團隊如何修訂嬰幼兒專用的助聽器補償處方以擴大應用於聽損成年人的族群。其研究結果亦為許多有嬰幼兒助聽器選配經驗的聽力師們解答了一直以來的疑惑 – 是否要將助聽器調整至選配處方所建議的放大量,才能讓聽損嬰幼兒聽得最清楚?在本研究中,成人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其實所謂的最佳反應可以發生在一個範圍內,並不是一個絕對的點。因此,當聽損嬰幼兒的助聽器受限於最大增益量或是回饋音的問題而無法達到補償處方的建議量時,聽力師們可以稍微放心的讓助聽器增益量減少幾分貝了!

閱讀完本篇文章後需注意的是,實驗結果是以單耳聆聽的方式測得。因此,在將實驗所得的修訂值應用於助聽器選配時需輔以主觀與客觀的評量測驗。

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摘要]Comparison of Transient Noise Reduction Systems

0 意見

撰稿人:張秀雯 (振興醫院聽覺醫學中心/聽力師)
審稿人: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文章出處:

篇名:Comparison of Transient Noise Reduction Systems
作者:Josef Chalupper, PhD; and Eric Branda, AuD
出處:Hearing Review, January
出版年份:2008

研究動機:
數位式助聽器以往所使用的雜訊消除(noise reduction)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依據的是訊號的調變(modulation-based);另一種則為補強其不足而發展的「快速消除雜訊濾波器」(fast-acting noise reduction filter)。以上兩種雜訊消除技術可有效降低一般的噪音問題,然而卻無法刪除突發性的短暫雜訊。在本篇文章中介紹一款從頻域與時域的向度來偵測瞬間雜訊的演算法,此技術可在不影響語音的狀況下有效降低非語音的瞬間雜訊。西門子公司在2006年發表此項新技術,並稱之為「瞬噪追蹤」 (SoundSmoothing)。隨後其他二家助聽器製造商亦發表類似產品。本研究的動機即是檢視此兩款技術在功能上是否呈現差異。


研究方法:
在進行正式研究前,本文的作者們先以試驗式的研究(pilot study)比較其他兩家製造商所研發的演算法,結果顯示此兩家的演算法幾近相同。因此在本研究中只比較「瞬噪追蹤」與其中一家製造商所研發的演算法。實驗設計如下:
  • 助聽器廠牌及型號 - Siemens Centra Life與他廠的高階助聽器。
  • 助聽器參數設定 - 聽損程度設定為中度陡峭型聽損;增益量採用製造商的初始值設定;設定為開放式耳道功能;開啟瞬間雜訊刪除功能;開啟一般雜訊消除功能;Central Life助聽器之頻率反應曲線經調整後等同於欲測試的他廠助聽器。
  • 測試訊號 - 各式真實世界中的瞬間雜訊,如鎚擊聲、碗盤碰撞聲等,以及電腦合成的聲音。研究中以各種音量及長度不同的瞬間雜訊進行測試。所有測量均在助聽器配戴於KEMAR假人的狀況下進行。
本研究比較兩款演算法在下列狀況中的表現:
(1)在安靜及動態背景噪音的情境下,對瞬間雜訊的刪減程度 - 以一秒為單位切割測試訊號,在瞬間雜訊刪除功能關閉及開啟為不同強度(小-中-大)時,計算各種狀況下最大振幅在音壓上的差異,總刪減程度則為所有片段的平均值。
(2)偵測瞬間雜訊的正確率 - 比較兩款演算法在啟動及關閉的狀態時瞬間雜訊的存在與否。
(3)固定及適性(adaptive)的解除時間(release time)在處理瞬間雜訊後所產生的誤差。「瞬噪追蹤」演算法採用適性的解除時間(10 ms至150 ms),以應付不同長度的瞬間雜訊。他廠的解除時間則是固定的(60 ms)。

結論:
(1)對瞬間雜訊的刪減程度如下表所示:


(2) 偵測瞬間雜訊的正確率: 「瞬噪追蹤」演算法在啟動及關閉狀態下呈現明顯的差異,而他廠的演算法則並無顯著不同。
(3)固定及適性解除時間的表現:適性的解除時間快速刪除短暫的雜訊而不降低語音的增 益量。 固定的解除時間在刪除短暫的瞬間雜訊後會降低其他訊號的增益量,而對於為 時較長的瞬間雜訊,則又無法有效的將之刪除。

在本研究中,他廠的演算法與「瞬噪追蹤」演算法在技術上呈現顯著差異,因此以「瞬噪追蹤」 演算法所測得的聽知覺效益並不適合全面類推至他廠的產品上。在未來的研究中,本文的作者們將比較兩種演算法如何影響助聽器在實際使用時的效益。

個人心得:
本篇文章可供選配助聽器的聽力師們參考,以瞭解在花俏的廣告文宣背後,助聽器是否達到廠商所宣稱的功能。 在閱讀本篇文章後,我在網路上搜尋具備瞬間雜訊刪除功能的助聽器, 在製造商的網站上可立即體驗功能開啟前後的聆聽品質,有趣的是,每一家廠商的產品均展示出令人滿意的效果。

本篇研究報導「瞬噪追蹤」演算法對刪減瞬間雜訊的成果。然而在細讀其實驗設計後,可發現本文所描述的效果並無法類推至真實的使用情境中。在實驗中,研究者將聽損程度設定為中度陡峭型聽損,因此將助聽器為開放式耳道功能。然而為了能獲得一致性的聲學測量結果,在測試時將KEMAR假人的耳道處完全塞住。在實際的使用狀況下,聽損者在配戴開放式耳道的助聽器後,瞬間產生的雜訊亦可能從耳道進入而造成聽損者的不適,在這種狀況下,助聽器內部刪除瞬間雜訊的功能則無用武之地了。

2008年2月10日 星期日

[新聞]研究顯示數百萬人無法聽見煙霧警示器的聲響

0 意見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試想一個可怕的情境,當有聽力損失的你睡覺時,無法從火災中被喚醒…

煙霧警示器(smoke alarm)在1960年代末期被發明,並在1970年代開始普及,其可以用來偵測房間或大樓裡煙霧的存在,並警示可能發生的火警以拯救許多生命。在此之前,美國每年約有10,000件左右居家的火災,但在1990年代時,火災的數量降到幾乎僅有一半。因此,煙霧警示器在1992年的時候獲選為「改變我們生活的30件產品」。

然而,美國聽損協會(Hearing Loss Association of America)長期懷疑許多火災中的死者無法聽見煙霧警示器的警報聲。根據美國的非營利組織防火研究基金會(Fire Protection Research Foundation)近期的一項研究指出,煙霧警示器的警報聲響不足以讓聽損者聽見,這可能會使3400萬名美國人暴露在火災的危險之中。



傳統的煙霧警示器無法喚醒43%的受測者

美國防火研究基金會測試了三種常見喚醒睡眠中聽損者的警示方式:傳統煙霧警示器使用的高頻聲響(通常為3150 Hz)、枕頭振動器以及閃光燈。研究顯示傳統的煙霧警示器無法喚醒多達43%的受測者,枕頭振動器則可以喚醒超過80%的受測者,而閃光燈的失敗率最高,僅能喚醒27%的受測者。透過進一步的研究,美國防火研究基金會表示使用520 Hz的方波信號(其基本頻率為520 Hz,同時含有許多不同頻率的諧波成分)並以75分貝的音量播出30秒時,可以成功地喚醒超過90%的受測者,當增將音量至95分貝時,所有的受測者都可以被喚醒。

找出可以被聽見的低頻信號,對中重度高頻聽損者而言是一個最佳的警示信號。目前的安全設備製造商並沒有提供類似播出低頻警示音的警報器,本研究可做為這些製造商未來設計產品的參考。

本文摘錄自:http://www.audiologyonline.com/news/news_detail.asp?news_id=3005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摘要]A method is devised to make acoustically configured, individually tuned earmolds

0 意見

撰稿人:朱佑昇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碩士研究生)
審稿人: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文章出處:

篇名:A method is devised to make acoustically configured, individually tuned earmolds
作者:Chester Pirzanski
出處: The Hearing Journal, 60(7), pp: 26-30.
出版年份: 2007

研究動機:
本文首先討論耳模的聲學效應,包括耳模管尺寸、耳模管長度、是否使用聲學阻尼器(damper)、出聲口(sound bore)型式與通氣孔大小等,都會影響助聽器放大後聲音的頻率響應特性,甚至影響聲音品質。傳統手工製作的耳模很難去評估這些性質,往往需要讓患者配戴,並經過患者,感覺調整後,才能得到比較滿意的結果。所以此篇文章是想要透過電腦輔助設計(CAD)/電腦輔助製作(CAM)的技術來製造出不同於一般手工塑造的耳模,使耳模變成一種客製化的技術,透過電腦模擬耳道的大小來製造出符合使用者耳道內的共振效應,讓使用者在使用耳模上不會有因為細部的製作失誤而產生不舒適的感覺。


研究方法:
本實驗使用CAD/CAM的技術來創建出一個從助聽器接收器延伸到鼓膜聲音路徑的耳道模型,其模型被視為是一組圓柱體,每一個圓柱體都有其所代表元素的聲音路徑。在聽力師取得患者的耳型(impression)後,首先用電射掃瞄耳型,來取得耳朵的數位影像。並將其做成模型,來確定耳模的大小以及耳模管的長度。

根據上面所形成的耳朵模型,可據此建立一個相對應的聲音路徑模型。聲音路徑模型是用不同長度和不同半徑的圓柱體所構成,在模型中的長度半徑則是由以下的條件來決定:(1)接收器套管(receiver tube);(2)耳鉤(earhook);(3)耳模管(earmold tube);(4)出聲口(sound bore);(5)耳道殘餘容積(non-occluded ear canal)與(6)通氣孔(ventilation channel)。

完整的聲音路徑模型需輸入助聽器接收器的頻率響應,耳膜阻抗對頻率的轉移函數,以及所使用聲學阻尼器的歐姆值,如果沒有可用的鼓膜或接收器資料訊,則會使用預設值。最後此模型的轉移函數會被計算出來,這是描述模型如何對刺激聲音進行反應的一個數學式。

接著,電腦軟體將會根據使用者的聽損和耳掛式助聽器來決定(1)出聲口的型式,以及(2)通氣孔的尺寸與型式是否足夠大到消除閉塞感且又不至於有回饋音產生。若是狹小耳道的耳模想要開大的通氣孔,則通氣孔可以使用兩個不同長度與孔徑來組成,較小直徑的部份是連結在耳模耳道處的末端,而較大直徑的部份則是連結在耳模的較大那側的表面端

此研究提出一個分析模型,希望能提供下列資訊供耳模製作使用:出聲口最理想的長度與直徑、通氣孔最理想的長度與直徑、聲學阻尼器的數值,甚至包括助聽器參數的建議設定值。

結論:
這個新的方法將能使耳掛式助聽器所使用的耳模有最好的物理與聲學效果。耳模配戴將會變的更舒服且不會有回饋音跟閉塞感。此方法的另一個優勢是聲音性質的選擇將不會受到臨床人員個人的判斷或經驗所影響,而是由實驗室中客觀的軟體來做選擇。

個人心得:
這個方式是可以藉由電腦模擬的方式來調整出聲口的大小和通氣孔的大小,這樣就可以直接計算出需要調整的大小,而不須要讓使用者實際的做測試調整,而其想要展現的成果也與以往用人工方式測量的成果一樣。這也使得臨床人員所需要做的工作更加的容易。往後如果能將電腦模擬的部份更加強化,那在使用者選配一整套助聽器時就可以更加方便,不會因為人工的失誤而需要再回到助聽器公司做相關的修正。

2008年2月5日 星期二

[摘要]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limiting the maximum output of hearing aids

0 意見

撰稿人:吳政融 (台北護理學院聽語所/碩士研究生)
審稿人: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文章出處:
篇名: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limiting the maximum output of hearing aids
作者:Inge Savage, Harvey Dillon, Denis Byrne, Herbert Bachler
出處:Ear & Hearing (2006), vol. 27, No. 5, pp550-562

研究動機:
所有助聽器於設計時,皆會運用不同限制輸出的方式,以避免聲音過度增益導致使用者不舒適,甚至對其殘存聽力造成傷害。本研究旨在瞭解助聽器使用者對於不同最大輸出限制(maximum output limiting)方法的喜好,並希望能藉由本研究找出於臨床選配助聽器時如何決定採用何種最大輸出限制的準則。


研究方法:
受測者為19名中度到重度感音神經性(sensorineural)或混合性(mixed)聽力損失者。年齡範圍從24歲到76歲,平均年齡為59歲。實驗所採用助聽器為Phonak NAL 13-EF或NAL 675-CI實驗用耳掛式助聽器,此兩款助聽器在最大輸出限制上,有尖峰消除、快速臨界壓縮與慢速臨界壓縮等三種供選擇,可單獨使用亦可將任兩者合併採用。為瞭解實際助聽器使用者對於各種輸出限制技術的喜好,作者採用配對比較(paired comparison)方式,將本研究分為以下三部分:實驗一、請受測者於日常生活中比較尖峰消除(peak clipping)與臨界壓縮(compression limiting)的不同。實驗二、於實驗室中用75dB SPL與80dB SPL語音混合噪音為刺激音,請受測者比較尖峰消除、臨界壓縮與尖峰消除結合臨界壓縮三種之間差異。實驗三、於實驗室中用75dB SPL與80dB SPL語音混合衝擊性噪音為刺激音,請受測者比較尖峰消除、快速臨界壓縮與尖峰消除結合快速臨界壓縮三者,是否結合慢速臨界壓縮的差異。

研究結果與討論:
於日常生活情境中,受測者對於尖峰消除與快速臨界壓縮兩種設定的喜好未達顯著差異。在實驗室中,受測者主觀喜好在快速臨界壓縮與尖峰消除結合快速臨界壓縮兩種上,均優於單獨使用尖峰消除。值得注意的是,在配對比較實驗中慢速臨界壓縮無論與快速臨界壓縮或尖峰消除結合,在受測者的喜好均表現明顯差異。因此,根據本實驗數據顯示對於中度到重度聽損者而言,慢速臨界壓縮應為較理想的輸出限制方式。雖然在尖峰消除、快速臨界壓縮與兩者合併時的比較無顯著差異,但受測者整體呈現喜好尖峰消除比例最少的輸出限制方式。

個人心得:
雖然此研究所採用助聽器為線性放大,而非目前市面主流動態範圍壓縮(wide dynamic range compression)。因此,如將本研究結果應用於非線性助聽器,其最大輸出限制的設定改變對於使用者影響應較不明顯,但其結果對於臨床選配仍具一定參考價值。

2008年2月2日 星期六

[新聞]較早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幼童有較佳的言語發展

0 意見

編譯:蔡昆憲 (陽明大學醫工所聽語工程實驗室/博士候選人)

人工電子耳被報導能對全聾或重度聽損者的生活品質產生正面的影響。聽損者們能據此發展出更好的溝通技巧與能力以進行正常的溝通。根據一項英國的研究,在1或2歲植入人工電子耳(cochlear implant, CI)的幼童,比在3或4歲才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幼童能更早地進行言語發展。共99名幼童分成三組參與這項研究,其植入人工電子耳的年齡分別為1-2歲,2-3歲與3-4歲共三組。在植入人工電子耳20個月後,1-2歲那組有85%的幼童呈現明顯較佳的言語發展;相較之下,2-3歲那組只有30%,而3-4歲那組甚至僅有18%的幼童有較佳的言語發展。此項研究證實了植入人工電子耳應盡可能地早,且最好在2歲之前。早期植入對言語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透過提供這些增強後的刺激,也許能協助幼童在最佳的情況下發展出正常的語言技能。

本文摘錄自:http://www.hearingreview.com/news/2008-01-21_02.asp